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
bǎi zú zhī chóng,zhì sǐ bù jiāng
拼音
bǎi zú zhī chóng,zhì sǐ bù jiāng
拼音缩写
bzzcsbj
解释
百足虫名,躯干计二十节,切断后仍能蠕动。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。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
出处
三国·魏·曹冏《六代论》故语曰‘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’,以扶之者众也。此言虽小,可以譬大。”
例子
又道是~,跌扑不多时,转眼就高官大禄,仍旧贵显。★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九
成语中的汉字信息
1 百
2 足
zú
足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
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
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折臂断足。--清
足zú
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
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
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
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
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
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
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
⒏
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3 之
zhī
之
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之zhī
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4 虫
chónɡ
虫
(会意『字部首之一,从虫”的字多与昆虫、蛇等有关。按虫”甲骨文字形象蛇形,本读琯穓即虺,是一种毒蛇◇为蟲”的简体。本义昆虫的通称)
同本义
虫,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。--《说文》
风为虫。--《孔子家语·执辔》
烦气为虫。--《淮南子·精神》
禽兽虫蛾。--《列子·黄帝》
虫飞薨薨。--《诗·齐风·桑柔》
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--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人民不胜虫蛇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又如虫豸(昆虫;虫子);虫蛭(小虫子);虫天(百虫能各自适应所处的环
虫 chóng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动物。
【虫草】子囊菌纲菌丝冬天侵入一些鳞翅目昆虫幼虫体内,使虫体变成充满菌丝的僵壳。夏季虫体长出具柄的棒形子座,故名。生于高山草原。能补肺益肾。又叫冬虫夏草。
【虫媒花】〈生〉依靠昆虫传送花粉的花。其特征是花大,色鲜;有蜜腺和香味;花粉较大,外壁有突起或粘质;有集中成簇的花序。
【虫瘿】〈生〉植物的幼枝嫩叶组织受昆虫刺伤及分泌物刺激,细胞加速分裂而长成的囊肿状构造。我国盛产的五倍子就是由一种蚜虫在盐肤木上形成的虫瘿。
【虫豸】虫子。
虫(蟲)chóng虫子,昆虫的通称。泛指动物大~(老虎)。二~(鸟和鼷鼠)之无知。〈喻〉坏人扫除一切害人~。
虫huǐ 1.毒蛇名◇写作"虺"。
虫tóng 1.见"虫虫"。
5 至
zhì
至
(象形。从一,一犹地,指事,不去而下来。古文从土,上亦象飞下之形。尾上首下。本义到来,到达)
同本义(上古时期多用至”,中古时期多用到”)
至,鸟飞从高下至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凤鸟不至。--《论语》
至,到也。--《字林》
至,到也。--《广韵》
王朝至于商郊牧野。--《书·牧誓》
我征聿至。--《诗·豳风·东山》
远道不至。--《墨子·辞过》
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至则行矣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至则无可用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风雨骤至。--汉·王粲《登楼赋》
至zhì
⒈到,到达~工厂。由东~西。自始~终。
⒉极,最,达到了顶点~少。~高无上。物~则反。
⒊
①〈表〉达到某种程度他还不~于那样。
②连词。〈表〉另提一件~于意外之财,他是分文不要。
6 死
sǐ
死
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右边是人,左边是歺”,残骨,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。本义生命终止)
同本义
死,民之卒事也。--《说文》
死者,人之终也。--《列子·天瑞》
庶人曰死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沁人曰死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
民知不死,其亦夫有奋心。--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
楚令尹死。╠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
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!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亡何国变,宁南死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又如死生(死亡和生存);死过(死去,去世);死限(死期,寿命的期限)
死sǐ
⒈生物失去生命,跟"活"相对~亡。~得其所。
⒉拼命,不顾性命不怕~。决一~战。
⒊不可调和的,誓不两立的~敌。~对头。
⒋不活动,不灵活~水。~板。~气沉沉。
⒌不通的~巷道。堵~漏洞。~路一条。
⒍在形容词后,〈表〉程度到了极点讨厌~了。真是乐~人。
8 僵
jiānɡ
僵
(形声。从人,畺声。本义仰面向后倒下)
同本义
僵,偾也。--《说文》
鲍叔御公子凶僵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。注偃也。”
佯僵而弃酒。--《史记·苏秦传》。注仆也。”
即诈僵仆阳病。--《汉书·梁平王襄传》
僵仆烦愦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偃仰僵仆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又如僵死(倒地死去;倒地死去的人);僵伏(倒地而死
死去
伶悝僵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。注毙也。”
又如僵仆(死去);僵坠(死亡坠
僵(
⒈殭)jiāng
⒈不灵活,直挺挺~硬。~化。~蚕。尸~。冻~了脚。
⒉相持不下,难于调和,难于处理弄~了。出现~局。~持多日。
⒊向后倒下详~而弃酒(详通"佯"。假装)。
关于成语大全工具

成语大全工具主要提供成语查询服务,输入要查询的成语,比如:成语"狐假虎威",点击查询,结果会显示该成语的拼音,解释,成语出处,汉字解释、成语汉字组词等信息。
截至目前,成语大全总共收录约30000条常用的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