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山涉水
bá shān shè shuǐ
拼音
bá shān shè shuǐ
拼音缩写
bsss
解释
跋山翻过山岭;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。翻山越岭,趟水过河。形容走远路的艰苦。
出处
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大夫跋涉,我心则忧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跋山涉水,蒙犯霜露。”
例子
同样的青春,同样的年龄,有人~,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。★魏巍《路标》
成语中的汉字信息
1 跋
bá
跋
(形声。从足,犮声。本义草中行走,越山过岭)
同本义
文公躬擐甲胄,跋履山川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
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
大夫跋涉,我心则怃。--《诗·鄘风 ·载驰》
又如跋援(犹攀登);跋履(登山涉水)
扭转
跋马望君非一度,冷猿秋雁不胜悲╠严武《巴岭答杜二见忆》
又如跋马(勒紧马绳,使马回转)
踏,踩
又如跋浪(踏浪;破浪);跋足(踮起脚跟)
见跋扈”
跋
火炬,火把
通茇”。
跋 bá
①翻山越岭~山涉水。
②一般写在书籍、文章、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。多为评介、鉴定、解释或说明写作经过之类的文字~语、序、题。
【跋前痜(zhì)后】
【跋前踬后】比喻进退两难。跋踩;踏。痜跌倒。
【跋山涉水】翻过山岭,淌水过河。形容远足的艰辛。
跋bèi 1.行不正貌。
2 山
shān
山〈名〉
(象形。甲骨文和金文字形,象山峰并立的形状。山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)
同本义
山,土有石而高。--《说文》
山,土之聚也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山人取之。--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
夏后代山。--《礼记·明堂位》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如山如阜,如冈如陵。--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
生于山阜,处于室堂。--《荀子·赋》
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--《书·旅獒》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--陆游《游山西村》
又如山霭(山上的云气);山灵(
山shān
⒈地面上高度大、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~。华~。
⒉像山的~洪。冰~。~墙(房屋两头的墙)。
⒊〈喻〉多,太多人~人海。
⒋蚕簇蚕已上~。
3 涉
shè
涉〈动〉
(会意。从水步。甲骨文字形。中间是水,两边两只脚,象涉水之形。本义趟水过河)
同本义
涉,徒行瀢水也。--《说文》
冯河,徒涉也。--《尔雅》。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。”
繇膝以上为涉。--《释水》
过度谓之涉济。--《方言七》
送子涉淇。--《诗·卫风·氓》
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余人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又如涉水登山(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);涉浅(徒步趟过浅水);涉厉(涉水。厉,连衣涉水);跋山涉水
泛指渡水
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--《吕氏春
涉shè
⒈步行渡水~水。
⒉经历~世。~险。
⒊牵连,关连牵~。~及。
⒋动,着~笔。
⒌阅览博~群书。
⒍到,进入~达此地。
涉dié 1.血流貌。参见"涉血"。
4 水
shuǐ
水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中间像水脉,两旁似流水。水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水的字,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,或表示水的流动,或水的性质状态。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
液体,无色无味且透明,形成河流、湖泊和海洋,分子式为 h2o,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)
同本义
水,准也。--《说文》
水,准也。准,平也。天下莫平于水。--《释名》
积阴之寒气为水。--《淮南子·天文》
五行一曰水。--《书·洪范》
凡平原出水为大水。--《左传·桓公元年》
水曰清滌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水shuǐ
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,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~∪开~。
⒉河流汉~。湘~。
⒊江、河、湖、海洋等的通称隔~相望。~路运输。
⒋泛指汁液药~。汽~。菊花~。
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~。
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,后来转指补贴、汇费贴~。汇~。
⒎
⒏
①静水的平面。
②达到的程度学识~平。
⒐
①以海平面为基点,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。
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。
⒑
⒒
关于成语大全工具

成语大全工具主要提供成语查询服务,输入要查询的成语,比如:成语"狐假虎威",点击查询,结果会显示该成语的拼音,解释,成语出处,汉字解释、成语汉字组词等信息。
截至目前,成语大全总共收录约30000条常用的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