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揽词讼
bāo lǎn cí sòng
拼音
bāo lǎn cí sòng
拼音缩写
blcs
解释
指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,从中谋利。
出处
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五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,说的是包揽词讼,所以火上浇油。”
例子
钱文贵在村子上~,出出歪主意,一定是可能的。★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五
成语中的汉字信息
1 包
bāo
包
(会意。小篆字形,外边是勹”。中间是个巳”字,象子未成形”。勹”就是包”的本字。本义裹)
用纸、布等裹东西
野有死麕,白茅包之。--《诗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
草木渐包。--《书·禹贡》
包有鱼。--《易·姤》
包之以虎皮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又如纸包不住火;包缠(包裹缠绕)
包含,包容。里面含有
举一滴可包陵谷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皆包在诸谷中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把小费包在内;包函(包有,含有);包吞(包含);包荒(掩饰;遮盖;原谅,宽容)
包围。四面围住
包 bāo
①用纸、布等裹东西~杂志。
②裹好了的东西邮~。
③装东西的口袋背~。
④量词一~糖。
⑤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身上起了一个~。
⑥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~。
⑦围绕从两面~抄过去。
⑧容纳在内;总括在一起~含。
⑨承担任务并负责完成承~。
⑩担保~您满意。(11)约定专用~车、~厢。(12)姓。
【包庇罪】明知是犯罪分子,而向司法机关或有关组织作假证明,帮助其掩盖罪行,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。事先有通谋的,应以共同犯罪论处。
【包藏祸心】心里暗藏着坏念头。又作包藏奸心。
【包藏奸心】见【包藏祸心】。
【包产到户】中国实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之一。一般以户为单位,根据承包的土地、生产工具、技术及劳动力等条件制订出产量指标并负责完成。
【包涵】请人原谅的客套话招待不周,请诸位~。
【包揽】包揽过来,全部承担~一切。
【包罗万象】包容一切。形容内容丰富,应有尽有展览会可真是~,无所不有。
【包容力】承受力。
【包头市】内蒙古自治区辖市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,北依大青山,南临黄河,在土默川和后套平原之间。是全区经济中心。工业以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,有'草原
钢城'之称。
【包厢】某些影剧院设在楼上的单间席位,一间有几个位置。
【包拯】(999-1062)北宋大臣。字希仁。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。进士出身。曾任龙图阁直学士,知开封府事,三司使等。为官清廉,执法严正,不避权贵◇世称为'
包青天'。有《包孝肃奏议》。
包páo 1.通"庖"。厨房。 2.通"匏"。参见"包瓜"。
包fú 1.包来,地名,春秋时莒邑,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。 2.包丘,复姓。亦作"苞丘",即浮丘。楚有包丘子,与李斯同事荀卿。见汉桓宽《盐铁论.毁学》。
2 揽
3 词
cí
词
(形声。从言,司声。本义言词。按,辞”、词”在言词”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。但在较古的时代,一般只说辞”,不说词”『代以后逐渐以词”代辞”)
同本义
词,意内而言外也。--《说文》
词色甚强。--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
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。--杜甫《石壕吏》
门者故不入,则甘言媚词,作妇人状,袖金以私之。--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又如名词;动词;形容词;词色(声色);词锋(犀利的文笔,好像刀剑的锋芒);词不达意
诗文中的词语
词 cí
①言词;词句歌~、~不达意。
②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来,形成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
③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【词不达意】所用词语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。
【词典】汇集语言里的词语,按某种次序排列,并一一加以解释的一种工具书。
【词法】语言学上的形态学。内容包括词的构造、词的变化、词的分类等。
【词根】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。如'师''杯'分别为、'老师'、'杯子'两词的词根。
【词汇】
①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。
②一部作品或一个人所用的词的总汇。
【词类】词在语法上按照不同语法功能的分类。如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、副词等。
【词类活用】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,为了表达上的需要,偶尔用作乙类。如'夏雨雨人',第二个'雨'字活用为动词,念去声,'雨打'之意。
【词类转化】指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个词类。如英语的water,本为名词'水',可以转化为动词'浇水'。
【词令】见【辞令】。
【词牌】填词用的曲调名。最初的词,为了配合音乐来歌唱,要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,曲调的名称要根据词的内容而定◇来多数词已不再配乐歌唱,词牌已变为填词时文字、
音韵的结构定式。
【词性】
①作为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。如'三把铲'中的'铲'可以跟数量结构结合,是名词;'铲草'中的'铲'可以带名词宾语,是动词。
②词的类别。
【词序】语言里词语组合的次序。每一种语言的词语组合都不是任意的,而是有一定的规律,如汉语的动宾结构语句一般是动词在前,宾语在后,可以说'吃午饭',不能说'午
饭吃'。又称语序。
【词义】语言中词所表现的意义,亦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,现象或关系。
【词语】词和短语。
【词藻】诗文中的藻饰,即用作修辞的典故或华丽词语。又作辞藻。
【词缀】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,分为前缀、后缀等。如'老张'、'房子'中的'老'和'子'。
【词组】见【短语】。
4 讼
sònɡ
讼
(形声。从言,公声。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。本义争论)
同本义
讼,争也。…以手曰争,以言曰讼。--《说文》
讼不亲也。--《易·杂卦》
饮食必有讼。--《易·序卦》
会礼之家,名为聚讼。--《后汉书·曹褒传》
又如聚颂纷纭;讼辩(争辩);讼斗(争斗);讼怨(争吵怨恨);讼直(申辩是非曲直);讼争(争辩,争吵);讼罪(争辩无罪);讼曲(争论是非曲直)
打官司
讼,《六书故》争曲直于官有司也。--《正字通》
争罪曰狱,争财曰讼。--《周礼·地官》注
有狱讼者。--《周礼·大
讼sòng
⒈争论,争辩辩~。聚~纷纭。
⒉在法庭上争辩,打官司~事。诉~。
⒊公开未敢~言。
⒋〈古〉通"颂"。赞美,颂扬。
讼róng 1.容纳。
关于成语大全工具

成语大全工具主要提供成语查询服务,输入要查询的成语,比如:成语"狐假虎威",点击查询,结果会显示该成语的拼音,解释,成语出处,汉字解释、成语汉字组词等信息。
截至目前,成语大全总共收录约30000条常用的成语。